面对疫情企业如何进行品牌形象设计?在APP内部资源位投放问卷,填写问卷的一般多为产品活跃用户,数据分析结果中活跃用户的声量较大。这种情况下我们需明确,声量大的用户群是否为调研的主要目标用户。如果此次调研希望接收各个用户群的声音,则需要减弱过大的声量,并增强过小的声量,一般来说有两种方法:样本加权和多渠道触达。
品牌设计各细分用户群的样本量均能够保证较小的统计误差,则可以按照产品实际用户群比例分布进行加权处理。如某在线学习APP开展需求调研,在域内投放问卷,总样本量为2000,新老品牌设计用户各占30%(N=600)和70%(N=1400),样本量均能保证在95%的置信区间内抽样误差在5%以下,因此按照产品总体实际新老用户比例(40%和60%)对样本数据进行加权,得到更能代表总体情况的分析结论。
当下疫情及未来,客户的品牌设计将越发期望银行能够主动帮助他们管理财务。这与大多数银行过去用来与客户沟通的“后视镜”视角(the rear-view mirror perspective)大相径庭。客户还希望获得的体验在各个渠道之间都是无缝的,(零摩擦的),不管他们选择何种渠道,洞察力都应该是一致的。 尽管银行渴望提高数字能力,但客户在与银行打交道时,他们仍希望体验到人和数字能力的强大整合/集成。这不仅超出了(现有物理网点纷纷配置的)聊天机器人的功能,还包括在处理复杂问题时,人机交互能够更顺畅、易交流。即便客户对到物理网点的频率会持续减少,但这些强交互性却越发重要。 对银行改善客户体验的期望,现在正由非银的具有社交属性的企业(如微博、微信)来设定,每位客户在社交媒体的声音将进一步提高对客户体验的期望值。反之,当银行的客户体验达不到客户预期时,同样的声音也会在社交媒体上被放大。与过去不同的是,对某家银行表现不如人意的惩罚,是直接的和相对无感的,因为客户可以在不完全关闭现有账户的情况下,直接并轻松容易地找到可替代的银行来建立新的主办行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