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i设计之前站在用户的角度想一想:我为什么来参加调研?如果用户的动机可能对其态度产生负面影响(如纯粹薅羊毛、探听竞品情报等),那就需要考虑放弃这个样本。在定性调研中,一般可以在用户筛选阶段完成这一操作,结合用户的背景和表达,判断其动机;定量调研相对较难控制,可以设置一些筛选条件,vi设计在问卷中设置筛选题和陷阱题,剔除填答不认真和前后矛盾的用户。某产品迭代优化,需邀请用户到公司进行面对面深度访谈。通过问卷了解用户基本情况、并电话沟通之后,调研人员发现,有一位学生用户小王符合各项条件,但很可能是为了职业发展而报名调研活动:小王计划进入互联网行业工作,希望到互联网大厂内部参观,在报名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积极,甚至填写了多份报名问卷,并且在回答问题时,有迎合调研人员的迹象。利用共情力进行分析,小王可能揣测调研目的,有意使自己符合报名要求,在调研过程中也可能会抱有“面试”心态,有意修饰自己的回答。评估后决定不邀请小王参加调研,访谈邀约用户时,发现一位用户较为内向、不善言辞,对于开放性问题(如:请描述一下您最近一次网购的经历)回答过于简短,评估认为不适合将该用户作为访谈对象。做可用性测试时,发现一位用户表达意愿特别强烈,容易发散、侃侃而谈,此时可以礼貌地打断用户,适时将话题拉回到任务本身,减少无效信息收集vi设计用户表达的意愿,站在用户的角度想一想:我为什么愿意向调研人员表达?可能是本身性格外向、愿意交流,可能是受到调研奖励的激励,可能是对调研主题感兴趣,可能是希望自己喜欢的产品做得更好
如此看来vi设计表达的用户能够提供更多信息,且他们本身很可能是产品的潜在用户/重度用户。我们需要注意,对于不愿意表达的用户,应当尽量剔除(一般在定性调研的用户筛选阶段完成);对于特别愿意表达的用户,应当适当控制其“声量”(对定性与定量调研均适用.